1.熔敷系数:熔焊过程中,单位电流、单位时间内,焊芯(或焊丝)熔敷在焊件上的金属量(g/(A?h))。
2.合金过渡系数:焊接材料中的合金元素过渡到焊缝金属中的数量与其原始含量的百分比。
3.熔敷效率:熔敷金属量与熔化的填充金属(通常指焊芯、焊丝)量的百分比。
4.送丝速度:焊接时,单位时间内焊丝向焊接熔池送进的长度。
5.保护气体流量:气体保护焊时,通过气路系统送往焊接区的保护气体的流量。通常用流量计进行计量。
6.焊丝间距:使用两根或两根以上焊丝作电极的电渣焊或电弧焊时,相邻两根焊丝间的距离。
7.稀释:填充金属受母材或先前焊道的熔入而引起的化学成分含量降低,通常可用母材金属或先前焊道的填充金属在焊道中所占质量比来确定。
8.预热:焊接开始前,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的工艺措施。
9.后热:焊接后立即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或保温,使其缓冷的工艺措施。它不等于焊后热处理。
10.预热温度:按照焊接工艺的规定,预热需要达到的温度。
11.后热温度:按照焊接工艺的规定,后热需要达到的温度。
12.道间温度(俗称层间温度):多层多道焊时,在施焊后继焊道之前,其相邻焊道应保持的温度。
13.焊态:焊接过程结束后,焊件未经任何处理的状态。
14.焊接热循环:在焊接热源作用下,焊件上某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15.焊接温度场:焊接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焊接接头上各点的温度分布状态,通常用等温线或等温面来表示。
16.焊后热处理:焊后,为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或消除残余应力而进行的热处理。
17.焊接性:材料在限定的施工条件下焊接成按规定设计要求的构件、并满足预定服役要求的能力。焊接性受材料、焊接方法、构件类型及使用要求四个因素的影响。
18.焊接性试验:评定母材焊接性的试验。例如:焊接裂纹试验、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接头腐蚀试验等。
19.焊接应力:焊接构件由焊接而产生的内应力。
20.焊接残余应力:焊后残留在焊件内的焊接应力。
21.焊接变形:焊件由焊接而产生的变形。
22.焊接残余变形:焊后,焊件残留的变形。
23.拘束度:衡量焊接接头刚性大小的一个定量指标。拘束度有拉伸和弯曲两类:拉伸拘束度是焊接接头根部间隙产生单位长度弹性位移时,焊缝每单位长度上受力的大小;弯曲拘束度是焊接接头产生单位弹性弯曲角变形时,焊缝每单位长度上所受弯矩的大小。
24.碳当量:把钢中合金元素(包括碳)的含量按其作用换算成碳的相当含量。可作为评定钢材焊接性的一种参考指标。
25.扩散氢:焊缝区中能自由扩散运动的那一部分氢。
26.残余氢:焊件中扩散氢充分逸出后仍残存于焊缝区中的氢。
27.焊件:由焊接方法连接的组件。
28.焊接车间:以生产焊件为主的车间。
29.电极:熔化焊时用以传导电流,并使填充材料和母材熔化或本身也作为填充材料而熔化的金属丝(焊丝、焊条)、棒(石墨棒、钨棒)。电阻焊时指用以传导电流和传递压力的金属极。
30.熔化电极:焊接时不断熔化并作为填充金属的电极。
31.焊接循环:完成一个焊点或一条焊缝所包括的全部程序。
|